我好像欧美的漫画真的看得比较少。如果说看得比较多的也就只有《丁丁历险记》、《加菲猫》和《米老鼠》了。这次朋友推荐给我《夺命假期》,让我看完写写评价。加上最近比较忙,我问是不是很长。朋友说不长,就一本。于是就在网上搜了一下,在这之前光听名字我以为是池上辽一的《哭泣杀神》或者《喋血煞星》那种冷酷又残忍的杀手漫画。然而没想到的却是欧美漫画,一开始看起来有点费劲。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久没看欧美漫画的缘故,还是这个人的叙事风格使然。总感觉每个分镜的跨度有点大,需要仔细体会和回味一下才能理解。时间线也经常跳来跳去,然而作者有好几个故事中的人物造型又有雷同之处。所以我难免忍不住去猜测其中的关联关系。这在前几个故事当中尤为明显,尽管后来我一再和朋友确认若干个小故事之间并无关联,但直至现在,我依然隐隐觉得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作者的工科背景让曾为管道工程师的我感同身受。
这也是我在看的过程中总是不免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大卫林奇的《妖夜慌踪》,都像是拼图一样,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想得越多,疑问越多。然而就在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马上买了一套实体书,因为从情节和叙事节奏上我发现我还是挺喜欢它的。只是我不知道里面的多个情色画面能不能让其保持完整。
人物的形象在后面的不同故事中反复出现,一开始还真让我犯晕。
或许由于作者是意大利人的缘故,里面有趣又跌宕的几个故事我感觉好像都是发生在意大利的。看着那些错综复杂的街道,于是我又想起了《血光鬼影夺命刀》,就是气氛没有那么的诡谲。
威尼斯真的这么绕吗?真可怕
另外作者讲述故事的手法我觉得很有意思。怎么说呢,我觉得应该没谁能够让故事中角色的死亡那么的淡化,那么的顺其自然,不会让读者有什么感触,反而带来的更多的是玩味。在朋友推荐我看这部漫画的同时,我自己又在重温安达充的《幸运四叶草》,与那种把你拉到故事里,用热血青春让你一起沸腾感动所不同。《夺命假期》我在看的时候,似乎并不为故事人物情感所动,仿佛置身剧情之外。就这么冷冷的看着情节推进,每个人物都像棋子一样出现又倒下,扑朔迷离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即使是热闹的场景也只是冰冷叙述,让人冷眼旁观。
有时候是大段的密集对白,有时候又是整页没有一句对白,我喜欢这样的处理方式。而串起故事的又往往是对白中人物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又或是一个眼神。全是潜台词,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就像你我的生活,存在着表世界和里世界一样。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有可能是蓄意为之。看似有的放矢的一句话,其实有可能只是脱口而出。伴随着成长,人也变得复杂,眼中的世界也变得真假难辨。总之,我觉得这部漫画又是一部常看常新的漫画。
都是话里有话的对白,可以看出作者在对白方面颇下了一番心思。
很多时候,不管是电影还是漫画。对于结局的处理经常不满,觉得解释得过于清楚了,说得太清楚就少了回味。在这点上,《夺命假期》处理的非常不错,不把故事讲的太透,有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感觉。
尽管不是故事的最后结局,但这种忧郁的氛围让我神往,尤其是在这还没来暖气的初冬。
好了,对于这样一部出色的悬疑漫画。说多了都是剧透,精彩的情节还是留给看的人自己去细细琢磨吧。另外还得说一句,平时过日子就够费脑子的了。相比较之下我还是更喜欢看傻乎乎的 Q 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