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的虎口脱险——巧奔妙逃

8/13/2015 ☼ 电影喜剧VICE

以前我们单位属于涉密单位,所以单位的所有电脑都不能上网。但是吹牛逼打屁的需求也是要满足的,于是在公司内部有一个局域网的论坛。我依稀记得有次在那上面看到一个涉及到战争话题的帖子。其中一个同事的回复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我每次过生日在蜡烛前许愿都是希望有生之年不要经历战争。

战争是可怕的,发动战争的人是可恶的。于是有了一系列的战争题材的喜剧片用以讽刺那些发动战争的坏蛋们。而在我国开创这一题材先河的当推这部在影迷当中有着国产《虎口脱险》之称的《巧奔妙逃》。尽管后来又有了一系列类似题材的片子狗尾续貂,如《举起手来1 2》,但没有一个能达到《巧奔妙逃》的水准。不要说是狗尾续貂,狗屎续貂还差不多。

后来在其他的海报上,还在标题的下面注上了《举起手来》姊妹篇。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故事情节主要就是围绕一张战略进攻图展开的。来自各方的势力角逐,各自心怀鬼胎企图得到这张战略进攻图。丧尽天良的小鬼子自然不必说。而还有良心未泯,在小家与国家大义之间做难的黄宏饰演的汉奸喽啰阿贵。以及一心革命寻找八路的顺子叔三德子和他那市侩侄子老幺魏宗万。还有行走于江湖有点吟游诗人意味的流浪口技说书人。而且这部片子对于小时候的我而言,不同于以往抗日题材影片的是。日本兵那边带队的是个被征召上来的音乐教师。虽然片中对他的人性的部分也只是通过对音乐的喜爱简单的描述。但是让我当时认识到,战争的双方并不是一个是人,一个是魔鬼禽兽这么简单。而是双方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从简单的对日本鬼子的仇恨中跳出来,反思战争对双方民众造成的伤害。

八路军的弟弟偷天换日,瞒天过海披着羊皮从重重包围中带出来了战略进攻图。

日本音乐老师出身的军官依依不舍的交出了在中国搜集的各种乐器。“这次你要找的是战略进攻图!不是音乐五线谱!

在《多啦 a 梦》“像白百合一样的女孩”这一话中,也能看出,战争给双方的百姓都会带来伤害。

黄宏饰演的汉奸走狗阿贵,本想娶个漂亮媳妇过着平静的生活。无奈汉奸上级下令命其骗取战略进攻图,否则收其房子,霸其娇妻。迫于无奈,阿贵只能昧着良心去找图。凭借着会两句日语,把片中的日本兵忽悠的一愣一愣的。尤其是弹棉花唱歌那段实在是堪称国产喜剧中的绝对经典桥段。我记得曾经就看过这么一段关于喜剧的方式的介绍,说的就是这种。是把特别荒唐可笑的不可能的实情,通过剧情安排,让你主动去相信是可能发生的。并且让这种对接中凸显的种种不合理感到可笑,是喜剧的一种很高级的方式。

汉奸掌柜的一脸色眯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谍战片里必须得有的切口

劝说中国弹棉花匠人老幺一是隐忍,给音乐老师军官献艺。

而三德子和魏宗万在片中是一对王八吃秤砣铁了心投奔八路的叔侄二人组。魏宗万市侩狡黠,三德子毛手毛脚。两个人一捧一逗,通过种种喜剧动作也是笑料百出。尤其是魏宗万的相貌,除了演司马懿和高俅以外。不管是在《三毛从军记》还是《孝子贤孙伺候着》中,都属于露脸就让人发笑的类型。

老幺表衷心,找八路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

相对而言说书人的存在感就稍显薄弱,有时候感觉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安插的这么一个角色。本身而言其身上笑点并不是很多,而且这个角色相对于其他几个人物而言就是比较机智冷静型的。而在其身上主要的笑料就是冷静理智的情况下遇到突发事情后的狼狈相,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落下来的臭弹。还比如被误会是用口技表演,实则是真的飞机轰炸后的慌张。反正小时候看的时候就不觉得这个人物有多么好玩。

说书人的口技道具,让小时候的我神奇无比。

也是命悬一线,惊心动魄。虽然知道炸不了,但小心脏也是扑通扑通的。

要说从我心目中给片中人物按照逗趣程度排名的话。我感觉应该是这么一个顺序

  1. 阿贵
  2. 老幺
  3. 顺子
  4. 音乐老师日本长官
  5. 汉奸掌柜的
  6. 说书人

月夜抱着弹棉花的弓,音乐老师难免感伤。

各种细节,片尾音乐老师还不忘拿走说书人的唱曲。

另外就是我觉得这部片子中已经尝试着加入了在当时已经开始流行的所谓的周星驰的“无厘头”的喜剧元素在里头。并且运用得非常好,笑点出现的并不让人感到生分和突兀,不会让人觉得隔靴搔痒,特别恰如其分。还有就是说到弹棉花,我记得小时候我奶奶家附近的永定门火车站附近有很多弹棉花的,都是一个房间一面一个大床,有个人在里面布朗布朗的弹,用的也是和片子中差不多的大弓弩似的东西,只不过我记得是吊起来的。让我印象特深刻的就是那一排房子都是弹棉花的,而对面是好多冷饮摊,赤膊的大汉像打碟的 dj 一样在大冰砖上面飞快地搓着转动着一瓶瓶汽水,那一瓶瓶汽水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这所有的声音就像一首和谐的乐曲。只有音乐才能够 让交战的彼此坐下来安静的欣赏,唯有无国界的音乐能够做到。我也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没有战争。Peace No War


All Rights © Justin Bibi, 2020. Please do not use without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