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设计产生的可能性对话

3/14/2018 ☼ 哲学设计解蔽洞见

对于很多问题,我都更倾向于秉承着两个原则来看待。一个是将问题尽可能的具体化与场景化,避免泛泛而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是希望避免出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差错。而另一个则是动态发展的去看待。特别不喜欢言之凿凿的给某些观点绝对化,永久化,结合当下的时间来谈才是更具实际意义的。凡事多从这几个维度来看,毫无疑问是能够让我们更接近真相。这自然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设计做的多了,就总想从中总结一些根本上的东西。反思所做的工作,妄图使之内化。最近在读一本书,《想象: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其中提到这种创造性工作的灵光乍现用到了一个词“解蔽”,让我感觉很形象。但我也有思考,既然是解蔽,那么这些东西究竟是由我“构建”而成还是由我“发现”的呢?

当前正在做的产品有涉及到文史哲的内容,于是找到学哲学的同事聊了聊,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路。特意做下记录,以下是两人的对话。

b - 我 / w - 同事

b:你说在一个锤子诞生之前,人对于锤子(功能上的)在内心有一个认知吗?

b:就比如我们把人的认知看做一个房间,里面的一些家具(概念)是随着人的认知不断“塑造”而成还是“发现”而成呢?

w:好问题

b:也就是说在知道这个东西之前,其实他的意识里已经有了锤子(功能)的一个认知了。

w:由于是好问题,所以不能几句话给你解答了

w:肯定不过瘾

w:你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至少可以涉及到以下几个领域

w:1、这个问题出现的非常早,在柏拉图的《美诺篇》里面,他就非常奇怪“我们怎么能知道一个东西呢?”。 因为他发现有的人,你一讲他就懂,有的人,怎么讲他都不懂。 于是柏拉图对于“知道”这个事情有了这个想法:你只能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事情。只是原来它深埋在你意识之中,你没有察觉和注意到。(这就和你的想法很接近了)

w:然后为了解决“既然我只能知道我知道的,那我一开始是怎么知道的”这样一个问题。。柏拉图第一次在西方思想界提出了“灵魂不朽”,就是你可以知道你上辈子的知识,而由于灵魂是不朽的,所以理论上拥有所有知识,只是有些人埋得太深了而已。

w:2、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只有能解答的问题,才能被问出来。(背景过于复杂)在这个理论之下,你能设计一个产品,是因为整个时代和社会都准备好了,你才能产生这个想法的。所以也和你的想法很像。

w:3、分析哲学领域的科学哲学:一切科学“发现”,都必须有意识预设的,所以不存在什么纯客观的东西等待发现。比如我做一个很客观的科学实验:称体重,我们认为我站在体重秤上面,显示的数字是我的体重,是由于我们脑子里面已经有一整套概念工具的结果:称的是我,不是我头顶的空气;称的是上面的人,不是下面的大地。。。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发现,实际上还是逃不出人的意识领域。

w:综上,我觉得一个锤子早已在脑海中有它的位置,你才能发现、理解一个锤子。

b:并且我发现他不仅仅存在于我的大脑中,还存在于千千万万人的大脑中

w:是的

b:所以我设计了出来,从而广受好评


All Rights © Justin Bibi, 2020. Please do not use without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