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我五年前看到《深夜食堂》漫画版的时候让我向往极了能在晚上有个类似的饭馆能让我那孤独寂寞的味蕾与食色性也的胃得到满足,渴望一份真感情的灵魂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
在多年前我的一个漫画中,画的也是和哥们夜里出去吃饭。在开头的几格中还出现了《深夜食堂》的漫画,有心的你发现了吗?
夜里跟哥们撸串归来,是吃了二十几年的烤串,跟老板之间的互动也不过是几句不疼不痒的生意问候。吃饱了躺床上刷朋友圈看公众号就看到好些个吐槽《深夜食堂》中国版的文章。前些天我也看了,一个故事没看完就看不下去了。像是看国语配音的蹩脚日剧,浮夸的演技让我无所适从,以及植入的广告总能比直接切出的硬广还让我出戏。其实借鉴翻拍也不是没有好的,比如说《家有儿女》,尽管有人说抄袭《成长的烦恼》。但内容的本土化,演员的选角与发挥,都是因地制宜地做了调整,并且恰到好处。在某些方面我觉得甚至还超过《成长的烦恼》更让我觉得有趣,没有一点生搬硬套的感觉。
无论是剧情还是小演员们的表现都让我觉得特别贴近生活,更何况我和张一山也算是校友,都是55的。
植入广告这方面我觉得《乡村爱情》系列我觉得做的就挺好的,尽管里面一遍遍的出现各种品牌的电动车、化肥、罐头、酒、奶粉,可都特别接地气,我总觉得真到了象牙山村,他们吃的就是真心罐头,喝的就是老村长,一点都不违和。
同为植入广告,《乡村爱情》中贴满一屋子的老村长我都不觉得有啥别扭的,因为我家楼下的小卖部就是这么干的。可我去过这么些居酒屋,就没见过一家把老坛酸菜牛肉面贴到墙上去的。
浮夸的演技就不赘述了,我觉得《圆桌派》第二季第八集中何冰就说的特好,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有好多人说在中国大排档才是有故事的地方,可我总觉得那种地方虽然有故事,可都是各自揣着自己的故事不与他人诉说,没人和你交心。那么到底还有没有个地方能让我们这些一到夜里就感伤的需要爱与勇气的人们可去的呢?
想来想去,觉得最适合我的得说是90年代的《海马歌舞厅》,同样的夜生活,同样的一群忧心忡忡的芸芸众生。老板都是一副饱经沧桑有过故事选择大隐于市的智者模样。总能让需要倾诉的过客敞开心扉,帮助迷途的羔羊指点迷津,给缺爱的心灵以慰藉。
刘斌老演警察,在《海马歌舞厅》中也交代过背景,当过兵。就从这点上来说就比黄磊在《深夜食堂》里故意压低嗓音画个刀疤故弄玄虚来得更有说服力。
在《海马歌舞厅》中饰演要进监狱的年轻人,一脸稚气。估计是关了几年从大牢里放出来就觉得自己牛逼了,开了个居酒屋跟这儿鸡屎拌面——假鲁。
《深夜食堂》关注的是底层小人物与社会边缘人,同样的,在《海马歌舞厅》故事也围绕着诸如复原军人、癌症患者、再婚男女、单亲家庭这些带有一定社会现象并能让人引起共鸣的人物为线索。尽管当初最早看的时候还小,好多台次都听的似懂非懂,但那里面一个个或是偶然进入或是流连其中的都市男女总能让我在身边的大人们中找到对比参照。而不是《深夜食堂》中国版中泡面三姐妹假的不能再假的抱一块起腻,生活中也不是没有那种膘着起腻的假惺惺的“好姐妹”。可那样的人,大伙不都挺不待见的吗?到底什么该歌颂什么该批判,荧屏上的是非观我是越来越搞不懂了。一个是被歪批纸醉金迷的低俗消费,却总能让当年涉世未深的我感到温暖与感动,一个是心向往之的心灵港湾,却让在社会上混了这么些年的我看着伪善和虚假。
90年代去卡拉一下可是会被扣上没追求,贪图享受的帽子的
到底差在哪儿?其实无非就是有没有用心,就跟处朋友似的,走心还是走肾,明眼人一看便知。自作聪明只能得到2.3分的自食苦果。
还是安腾老师说得好“色香味不及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