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小浣熊,告诉我做事要干脆别犹豫,可是,108张水浒英雄卡的收集,宋江卢俊义他们总是缺席。
复古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越刮越猛的复古风把百姓的衣食住行都一股脑儿的卷了进来。凤凰涅槃王者归来的北极白熊早已逆袭,义利百年里卖脱销了的袋儿淋甚至 让我有了干一票袋儿淋黄牛党的冲动。
北冰洋袋儿淋卖得脱销
爱把方便面当宵夜的我也通过别人分享的龙潭方便面淘宝链接,囤积了一箱以备不时之需,那么哥们儿把 “小浣熊干脆面烤肉味复刻版” 的图发过来让我喜出望外也在情理之中的了。
尽管还还原了风靡一时的水浒集卡,可bbq并不是我最喜欢的口味。
复刻老版包装的 “统一小浣熊干脆面烤肉味”
当年随干脆面赠送的 “水浒英雄卡” 也被一起复刻了
网络时代的方便快捷,让我通过手机简单的几次操作就完成了购买,看着等待发货订单中前世的姻缘,熟悉的包装,忽然让我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就像你用手里最新款的 iPhone 中安装的最流行的社交软件跟姑娘约炮,夜深人静赴约后,在酒店的房间里被蚊子叮了,她忽然掏出了一瓶你从小就用的,都是妈妈和奶奶帮你涂抹的风油精,在你红肿的蚊子包上抚慰一样。
各种应接不暇的琐碎回忆像一颗巨大的陨石重重的砸在了我的大脑上,令人恍惚。于是我回过神来,试图理清在我记忆中残留的那些若隐若现的由干脆面交织成的网。
寻根溯源吃法的由来
我也记不清到底是先有的 “天坛方便面” 干吃法还是先有的 “佳乐干吃面” 了,就像弄不清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总之干吃就像是自由落体一样那么的顺其自然,符合人类懒惰的天性。反正排名不分先后,贪吃不是单行道。
“天坛方便面”
“佳乐干吃面”
我那时候也才刚上小学,基本上手里是镚子儿没有,全靠家长的拨款。而 “干吃面” 无论是因为外包装还是名称都太过零食化,难以 “过审”。并且大人们总认为花钱买方便面当零食还不如买零食更划算,我就记得我家边上的小卖部刚进了 “哈哩哈哩” 的时候,我爹妈吃过后也觉得好吃,但又不好意思抢我的吃太多,就等我吃完以后允许我再去买两袋,我也算是借机吃了个过瘾。
“哈哩哈哩” 变成了 “哈哩叔叔”,背着玉米的农夫吉祥物依旧憨态可掬
尽管 “干吃面” 的口味我认为更加耐人回味,除了有点咸以外,口味是我和朋友之间公认最好吃的,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味觉尚未见过太多市面而保持着淳朴的缘故吧。这种咸香味受后来初代 “小浣熊干脆面鸡汁味” 的影响,我们经常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将之称之为 “鸡汁香味”。说来也巧合,好像那个年代中意的美味都跟鸡有关,比如肯德基、美式炸鸡腿、鸡汁干脆面、金鸡片、鸡味圈、育青鸡。
而相比之下天坛方便面口味就差劲很多了,面饼没啥味道,调料包撒上去又太咸。而且那时候揉碎再吃的方法还未被发明,导致调料在面饼上很不均匀,甚至有时候都要一边吃一边撒。但好在家中常备,唾手可得,而不必问家长要钱去买。想吃了翻开一包,撕开内附塑膜的调料纸包就可以解馋了。虽比不上其他零食但也聊胜于无。我记得有次我拿着一包方便面一边干吃一边找我家街坊伙伴玩,我记得他家铺的还是大理石地砖,还被他嫌弃了,他说你小心点,别弄到地上,我刚扫完地,于是我就吃的特别小心。
干脆面的普罗米修斯
接下来就是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干吃面空窗期,而那段时间我也正处于从奶奶家搬到了自己家。离开了原来的伙伴,到了新的环境。那段时间在家这边也没什么朋友,只能自己一个人玩。然后后来就在电视里看到了统一面的广告后不久,市场上忽然出现了统一的干吃面。是一种绿色包装的干吃面(还没有确立小浣熊的卡通形象,似乎只是作为统一方便面的附属零食面而存在),只在市场上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就神秘消失了,但正是这个面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标志着干吃面正式进入干脆时代,在零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与方便面平起平坐。
“统一方便面” 模仿《倩女幽魂》中燕赤霞造型的广告截图
而作为这则广告的导演章国明虽然在台湾广告界屡屡获奖但是这则广告的大陆本土化却成为了广告界的反面教材。
《饮料名称的审美与文化效应》一书中提到了 “统一方便面” 广告投放时引发的笑话
反正我看广告的时候并没有往那个方面去想,还觉得蛮有趣的。动作感很强,还会跟着广告拳打脚踢。
正如上文所说,在我搬到我家这边来后很长一段都因为没有什么朋友而只能期盼着假期回奶奶家,找曾经的小伙伴一起玩。那是在三年级的一个期末考试后,我正跟家消磨着最后的无聊时光,等待着我妈下班回来送我去我奶奶家。
就是那种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感觉。然后我妈从单位回来了一趟,说看到院里服务社新到的干吃面,给我买了两袋。还嘱咐我别都吃了,不然中午吃不下饭。然后就又回单位了。我拿过这个包装很精致但又很陌生的干吃面并没有马上吃,而是被背面的食用方法吸引了。
因为当时干吃面只是作为方便面的子集而存在,所以依然没有摆脱碗这个概念,在背面的食用方法中提到在面袋内揉碎面饼后还要将面倒入碗中,并用勺子将其与调料进行搅拌,然后用勺吃。尽管我已经吃过了很多次的干吃面,但我依然被这种未曾想过的新奇又好玩的吃法吸引了。
不要觉得好笑,在今天可能我们早已觉得习以为常的在袋内揉碎面饼再吃的方法在当时可是未曾有人想过见过的。我像制作模型一样严格按照说明上的顺序进行着操作,生怕乱了顺序,难以复盘。仿佛经过了这一系列繁琐的操作后再用勺子吃到的干吃面受了魔法加持一样,似乎味道确实有了全新的体验。尽管在味道上与之前的佳乐干吃面并无太大差别,但不知是碎面的口感还是劳动的付出,让我有种更胜一筹的感觉。虽然后来的干脆面去掉了在碗中用勺吃的步骤,将干脆面的食用场景延伸扩大,不必局限于家中。但也相应的少了一些味道在里面,直到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这种味道我们称之为“仪式感”。
大概从那个假期回来之后,确定了小浣熊形象的干脆面伴着“要干脆,别犹豫!”的广告语来到了学校门口的零食小车与小卖部的货架上。1块钱就能吃到饱的美味,具有着超高的性价比,虽然家长老师一再嘱咐的耳提面命不断出现,但干脆咸香的口感实在是让人难以割舍。
有卡通吉祥物的零食,特别吸引人
比起鱼片、牛肉干、羊肉串来讲,仅仅是碳水化合物的面饼在食材上并无优势,可胜就胜在了价格上。如果在当时兜里揣着一块钱路过羊肉串的小摊的话,我也会看着炉子上的烤着的肉串眼馋一番,在几秒的天人交战之后选择还是买上一包干脆面吧。因为3毛钱一串的羊肉串吃不了几口就没了。
当时街头的都是陈佩斯这种新疆羊肉串,安徽与锦州的烤串还没席卷京城
而且,干脆面一袋也还用不了一块钱,因为我记得特别清楚,我第一次偷家长钱也是因为买干脆面。一到周末父母就会起得比我晚,而我起来玩了一会儿后就馋了,想吃零食,但是又不想把父母叫起来要钱,因为他们一旦起来就会管着我,还是想多享受一会儿自由时光。于是就把焦点放在了我妈扔在洗衣机上的钱包上。小心翼翼惴惴不安蹑手蹑脚的打开钱包,从众多的一块钱中抽出一张,再轻轻扣上钱包就算得手了。而且我会特别注意一块钱的数量,如果只有一张就不拿了。然后拿着一块钱,就能到当时我们院的军人服务社买上一包 “小浣熊干脆面鸡汁味”,而且还有找钱。我就用找回来的钱买上两袋山楂粒,是一种小包的里面是尺寸与 bb弹 相仿的红色山楂粒,特别甜。
回到家我就拿上我的特种部队(G.I.Joe)小人跑到附近的小花园,一边享用着零食与自由,一边展开一次别开生面的冒险。所有零食都会在午饭回家前被我解决掉。
但是每次偷钱买零食的欢愉过后都会引来我深深的懊悔与愧疚,就像是多年以后我学会了打飞机之后的心情一样。不断的告诉自己不能再偷家长钱了,但是到了下个周末却又忍不住将罪恶之手伸向了我妈的钱包。不过这种情况没过多久就终止了,并不是因为被发现而是我家人给我买了一箱干脆面。
从手绘到 3D,少了诚意,没了灵魂,小浣熊的卡通形象于我而言就像是行尸走肉。没了特大欢喜包,我并不欢喜
深挖洞,广积粮
在超市的感念尚未走入百姓家的93 94年,“批发”就意味着更接近成本价。于是家庭的日常消耗品除了通过各种的临时的“厂家直销”来囤积外,“批发”不失为是一种勤俭持家的好手段。像夏天的冰棍就是能够有幸上“批发”名单的,我家人会带我去冷饮批发站挑选几种一次性买回很多放到冰箱里。因为冰棍这种东西夏天吃的数量太多,一根根买实在是不划算。同样的,当我家人看我经常要钱买干脆面来吃后,再防腐剂的恐吓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再加之我小学的成绩也算优异,于是将干脆面也列入了批发目录。另外同时期进入批发目录的还有海泊牌的黑加仑。
啤酒瓶大小的黑加仑早已不在,市面上能喝到的只有这种小瓶的 “金月牌黑加仑汽水”
这下我可牛逼了,别的小伙伴来我家玩,打游戏的间隙看我随手从门口整箱的印有胖胖的憨态可掬的小浣熊箱子中拿出一袋方便面吃起来,那种方便与肆意可不是闹着玩的。还有就是在家附近玩的时候我还能抽空跑回家拿一袋出来跟他们边吃边玩,让他们统统眼馋。后来有次有个不是很熟的一个小孩跟我们一起在我家附近玩,看我从家拿了一袋干脆面。就说也想吃,说他没吃中午饭,说花钱买我一袋。于是我就一块钱卖了他一袋,自那以后比较熟的朋友来我家玩,我就直接给他拿一袋,而不是很熟的朋友我就用零售的价格卖他一袋。也算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游泳了。
而在同一时期,与小浣熊一统天下的格局截然不同的是,方便面的市场正是群雄逐鹿,你配两包料,我配三包料,你送小围裙,我送保鲜膜,你来我往,各家杀得正是难解难分。
我家人也会因为我的干脆面吃得过快而改为批发方便面。但是品牌却不固定,尽管如此,干吃的套路我已经掌握,应用在方便面上,虽然味道欠佳,也能救急解馋。不过味道最有特色的,还是跟我一个院的小学同学跟我推荐了她妈给他买的黑胡椒的美厨方便面,说特好吃,让我跟我家人说也买一箱。后来我家人买了,我一尝味道确实不错。
可能是因为黑胡椒酱料包味道新奇的原因吧。同样作为方便面自然一脉相承免不了被我偶尔干吃,一开始干吃我都会扔掉酱料包只把汤料倒到面饼上揉碎吃。后来觉得有点可惜,有次就尝试着把酱料包也一起挤进去,那个酱料没有现在的方便面那么油,还是挺粘稠的。有种炸酱拌干脆面的吃法的意思。虽然由于酱料的不均匀导致味道有时候有点咸,但是有的碎面上也能够均匀的沾到一些黑胡椒肉酱,扔到嘴里后也是别有一番滋味,黑胡椒肉酱沫就像一颗颗附在碎面上的小手雷在味蕾上炸开了花,简单粗暴的吃法,异域风情的黑胡椒味道,让自己有种狂野的感觉。也算是我干吃生涯中一次标新立异的尝试,我估计当时这么吃的没几个。
让我玩,带你玩
随着小浣熊的新一轮广告攻势,bbq口味的“让我玩,带你玩”也利用随干脆面赠送的小玩具作为辅助手段让销量节节蹿升,与此同时小浣熊成系列的赠品也可以算是国内食玩界的里程碑了。
因为我认为食玩应当具有“三性”也就是:可玩性,收藏性,流通性。
虽然国内食玩鼻祖酸梅粉附赠的小勺具有一定的可玩性与收藏性,但是几乎不存在流通性。因为小勺毕竟是作为食用工具附赠的,用那个吃过酸梅粉后会有唾液残留在上面,就觉得特别恶心。我当时收集了一盒的小勺,时间长了那个盒都臭了。更不要说让我去交换别人用过的小勺了。因此上酸梅粉的小勺只是部分人的个人收藏与把玩。
我因为用过再收藏,导致全臭了,最后都扔了
而小浣熊早期附赠的一周贴纸就很简单,洋画的流行已经过去,贴画可以贴在任意位置做装饰,广受欢迎。比如贴在铅笔盒上,乒乓球拍背面,家用电器及家具上。(虽然会被家长骂磨损之后很难揭下)一周七天七张贴纸的收集目标并非像酸梅粉的小勺那样遥不可及。而且七这个数字有正迎合了当时流行的《七龙珠》,仿佛也有着幸运的魔力。人人都想集齐,但是直到今天有些贴纸我似乎都未曾在现实中见到有人拿到过,像极了多年后的敬业福。而在孔夫子上整版的贴纸也卖到了千元以上。
这还仅仅是后来的贴纸,一周七天的贴纸是见不到了,如果有人能拿出来,那可以算得上是食玩市场中的 “猴票” 了
并且贴纸这种类似卡片一类的食玩虽然在可玩性上不及乖乖和奇多送的一系列玩具,但是大家为了能够收集成套,彼此互通有无做交换,贴纸边附上了流通属性。在同一个地区一般会有某几张特别常见,所以为了能够取长补短,我每次走亲访友到了亲戚家也都回去附近的小卖部买上一包干脆面,那里面有的往往是家附近不常见的。大人们经常不理解明明家里有为啥还要在外面买。我记得当时我家这边买的里面几乎全都是星期一小浣熊穿新衣。而且我家又是整箱整箱的批发,导致我手里有一堆星期一的贴纸,后来无聊,贴的房前屋后玻璃上,院门上,电线杆子上都是。
穿新衣收集的最多
吃糖块贴在了球拍背面
“星期三” 这张,第一次见是跟我表妹回她门头沟老家,在她老家玻璃上看到的,我出神的看了半天
剩下的收集到的都很少,特意收藏起来,结果最后忘了放在哪里
再后来出的连环画我个人觉得有点失败,一旦重复就没有任何价值。贴纸重复了可以贴在不同的位置。所以连环画就都随手扔了。后来的水浒卡应该是小浣熊持续最久的赠品了,并且广受好评,一再复出,画风前后也有多次变化。但当时我吃干脆面就已经少了,所以对水浒卡的感情没那么深。
但是有件事儿让我耿耿于怀,算是人生中的一大遗憾。就记得水浒卡刚流行的时候我去我小学同学家玩,结果在他家居然看到了全套的水浒卡。我就问他哪儿来的,他说他姑在印刷厂工作,他姑的印刷厂就负责印刷水浒卡。我千叮咛万嘱咐让他给我也拿一套。后来再去他家,他还给我找了一套,可是我看每张卡上都印着“小当家”,我说这不是小浣熊的啊。比起小浣熊胖胖的,憨态可掬的形象而言。小当家欠欠的胖小子形象实在是不讨喜,而且我就觉得这个是山寨的。
“小当家” 的吉祥物
版权意识强烈的我当然希望得到原版的水浒卡了。我说我还是想要小浣熊的,他说这两个是一样的。但追求完美的我依然一再要求希望得到小浣熊的,他说那好吧,我让我姑帮你留意一下。但当时统一不知道为啥,似乎就在强推“小当家”,“小浣熊”反而备受冷落,现在想当时他姑的印厂当时接到的单子估计也都是小当家的了。应该说初版的小浣熊水浒卡已经停印了。我特别后悔早知道当时应该先拿着那一套小当家的水浒卡。
水浒卡无需多言,收藏的人很多,闲鱼上就能看到不少卖家
众口不难调
虽然我自己最爱的是鸡汁味,也是伴随我时间最长的,家里买的最多的口味。但小浣熊层出不穷的口味基本上可以涵盖所有人,总有一款适合你。在这里简单列举一些,还有很多是仅在不同地区单独投放的我也没吃过的口味。
主流口味的上市都会配以生动有趣的卡通广告, 并且都是安插在小神龙俱乐部之前。广告一完,动画片开始。
羊肉串口味可以说是作为吃不到羊肉串的折中选择,浓浓的孜然味引起你的条件反射,恍惚以为自己站在烧烤摊前把仅有一块肉的钎子在炉子上翻滚,回味嘴里残留的味道。另外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有这种错觉,总觉得羊肉串味的干脆面比别的口味的给的量都大,好多时候我一袋都要分两次才能吃完。也可能是因为觉得不如鸡汁味好吃的原因吧。
番茄味实在是太古怪了,甜不甜咸不咸,据说有地方还曾经出过巧克力味的,我更是不想尝试。包括后来出的怪味的也是一样,甜咸混合。可说来奇怪,有些人却对番茄味情有独钟,我当时还有同学用那个调料冲水喝。现在说起来我都有点反胃。
“统一小浣熊干脆面番茄味” 包装袋
爆款香辣蟹。得是我上大学才出的口味,在宿舍里引起风靡,我感觉小浣熊的市场运营人员会对餐饮市场做调研。因为我记得当时正是水煮鱼、麻小、香辣蟹、麻辣香锅在餐饮市场方兴未艾的年代。在此之前早有 “卡迪纳豌豆脆” 出了水煮鱼口味的,小浣熊也就不能落下这班车,推出香辣蟹口味也就不足为奇了。
“卡迪纳豌豆脆” 的包装袋
曾经有段时间豌豆脆是我的主流零食,周末一买买两包,一包原味一包酷辣味。酷辣味吃的时候还要做个包装上小人的表情。虽然后来一直都有卖的淘宝上,但是千万别买,都是假的。如果真想吃就搜可乐果,那是正品。
每当我回想起第一个女朋友的片段时,总是会蹦出香辣蟹味的干脆面。我第一次去她家玩,她家人出差了,只有她奶奶在家。我就躲在她的房间里,晚上她问我饿不饿。我想了一下,说我忽然特别想吃 “香辣蟹” 口味的 “小浣熊干脆面”。她说成,过了一会儿她就下楼买了两包回来。我就躺在床上吃,觉得特别好吃。当时我并不觉得以后我会吃不到香辣蟹的干脆面,就像我觉得我俩会永远在一起一样。
记忆里的那袋面
不知道是自己的口味变了,还是小浣熊变了。吃到嘴里,惊喜越来越少,直到再也提不起购买的欲望。我始终坚持的都是后者,所以很久以来一直也在不断尝试其他牌子的干脆面。其实对于我来讲,牌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口味。
另外不得不提得是在小浣熊同时期,“康师傅” 与之对抗也出了 “小虎队” 系列。因为我回家路上从我们院南门过的时候,小卖部不卖小浣熊,所以我就只能吃小虎队。好多人都说难吃,其实我觉得也还行。有几种口味有点辣,我之所以总在那个小卖部买零食,是因为那个小卖部有我们学校卖的一种橘子形的软糖。但是我不在学校买是因为怕被劫钱,于是就等回到我们院南门再买。当时很多零食都是不同城区根据卖家兴趣而销售的。
小虎队的干脆面里面送的圆形的插片,我也搜集了不少。我家人看我买了好多小虎队的干脆面,以为我喜欢吃,结果擅自做主买了一箱。买一箱的话还能得到一个用来装卡的圆筒。
早已过了玩插片的年龄,形象也并不很可爱。除非收集成规模,不然并不具有可玩性
趁热打铁,附赠的插片又改为这种闪烁的卡片。虽然好看,但彻底失去了可玩性
从大学毕业之后就放弃了小浣熊,因为我最喜欢的鸡汁味已经彻底崩坏了。于是我就开始寻找我记忆中的接近最初口味的干脆面。在这期间我尝试了很多干脆面,大部分吃过后都只能摇摇头。我只列举几个稍微有那么点意思,有点接近的吧。
科学面,同为 “统一” 出品。在口味上最接近,也是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用来回味和替代干脆面的。就是分量有点少,不是很禁吃,在淘宝的价格逐渐走高,爱吃的朋友可以多买入一些。
科学面的包装插画颇有古早味
MAMEE 零食面,看面饼颜色我就知道不会太次。但是比起其他口味而言已经很不错了,因为在淘宝上买的时候配图是放在碗里的,我吃的时候还特意找了一个碗,拌碎了用勺吃,稍微好一点点。但毕竟不是 “统一” 出品,可能配方还是有些许差异化。其实再买的时候我总是抱有一丝幻想,想万一要是口味正好撞上一样了呢。
包装上的蓝毛怪大口吃面,让人看了就有食欲,设计很用心
脆丁壳,是我现在经常吃的。看包装属于我是肯定不会买的类型。以为会是 “魔法士” 那种90后小朋友吃的口味。在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吃了同事买的一包而一发不可收拾,大量购入。不附带调料包,调料混在面饼中的咸度甚至有更接近 “佳乐干吃面” 的趋势。让我怀疑是否是 “佳乐干吃面” 的配方又被再度挖掘出来了。除了在血统上不及科学面外,单从口味而言,可以说是我心目中的干脆面的精神续作。
别被包装迷惑了,口味可是传统的很
那么说回最近出的小浣熊复刻版吧,怎么说呢?北冰洋气足了,袋儿淋甜腻了,小浣熊回来了,但是味道怎么可能不变呢?我觉得味道就像当年没卖出去的面放到了今天过期了一样难吃,但细细回忆似乎当初我就不爱吃烤肉口味的。反正我买了一箱扔在单位到现在只吃了一袋。那天有个98年的小同事过来问我要吃的,我给了她一袋,她说没吃过,她说小时候都吃 “魔法士”,还问我吃过没有。
小浣熊的干脆面就像一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不管是你变了还是他变了,不管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总之生活中的交集越来越少了,当你以为你们彼此都不会再有联系的时候会发现,赶上你遇到一些事,想找个人聊聊的时候。除了他,谁都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