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写的东西,从最早的很久以前所写的类似流水账一样的日志。到后来给 VICE 提供的较多的围绕个人兴趣的投稿。穿插一些行业译文。然而最近有趣的是,越来越多的主题是自己内心的想法与诉说。也并不在乎能够被多少人看到,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之中,我所写的这短短的几段文字。无论是从阅读性还是思想性上而言,都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其目的,仿佛只是为了与自己对话。用写作的方式来推动自己思考,也是我之前在一篇日志中所描述的那样。
最近无论是与 L 还是小五,在聊天的时候总是难免回忆起大概三年前我们在中间建筑所共同度过的一段快乐的日子。那段时光,确实是在我,或者说我们其中的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是很特殊的时光。就像我对 L 所说:
“无论我们作为一个集体,还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在那段时间,都发生了改变。”
于是我在手机里新建了一个相册,将那段时间的照片都集中到了一起。小五也发给了我一些他手机里的。还觉得不够,我又翻看在云盘中备份的照片。又搜集了一些,基本上在那段日子所拍的照片可以说是整理的差不多了。翻看当时的照片,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觉得可以放在这个系列当中。
图1 在离开工作室的时候抬头偶见的彩虹。不知是不是有段时间不是很忙的缘故,似乎当时对于天气的记忆更加的密集,总觉得天气不是下雨就是下雪。也或许是特殊的天气以及一出门就能走到院里的方便,更能加深我们的印象吧。不像是坐在写字楼中,经常外面雨都下完了都不知道。我不喜欢与自然隔绝的感觉,我理想中的办公环境应当是与外界环境能够紧密相连的,与大自然亲近才是符合我们人类的天性。另外如果镜头稍稍往右转一点的话,是能够看到隔壁房间内挂在墙上的一个巨大图腾面具,在晚上的时候经常吓我们一跳。不过习惯了也是蛮有趣的,不知道如果现在回去还能不能看到。
图2 是聚在一起吃火锅的合影。拍摄者肯定不是我,好像也不是小武,那么大概可能是 L 了吧。好像凑在一起吃火锅的活动就是从那时起开始的。吃火锅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有着除了饮食之外的社交含义的。更像是一种活动,如果用烤肉来和火锅作比较的话,我则是更喜欢通过火锅来增进友谊。因为烤肉总要有一个人翻面,剪肉,换篦子。两三个人还好,要是人多了就会特别的手忙脚乱。而且负责翻面的人实在是痛苦,自己不停的在劳动,可是成果都被其它人享用啦。而火锅就完全不同了,大家各自涮各自的,快慢不一,说的人不耽误吃的人。吃得慢的人也不用着急,可以安静的听大家聊天,或是给大家说些有趣的事情。哪怕是大家都累了,扔一堆食物到锅里煮着,也不用担心像烤肉那样糊掉而没法吃,只需要稍稍把火调小就能“咕嘟”着。等聊够了,又能开始第二轮,这样不紧不慢的节奏,才算是惬意。那段时间,D 的家人总能从内蒙给我们拿来好多很棒的羊肉,经常每次一拿就够我们吃一年的。只是忽然回想吃火锅的时候,好像我们总是习惯在饭桌上有一个焦点,一个人说话,那么大家都听他说。不知这是否与中国的饭桌文化有关,但我在想下次遇到同样的场合,可以拆分成更小的两三人一组的小规模闲聊,想必也会非常有趣,场面也会更加热闹活跃罢。我还真是热爱火锅啊。
图3 因为当时我们的工作室在艺术区里面,所以经常会有人来附近玩。偶尔也会有人进到我们的办公室,用很客气的态度询问以及安静的参观。当然说实话,我的内心自然也是有种小小的优越感的,大好的装逼机会怎能错过。院子里面也经常有人拍照,而我们则会走到门口去看一看。就像是有人在你家门口拍照一样,虽然稍有喧闹,但比起带来的虚荣感,则是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说,人还真是有趣,只要能够面子做足,哪怕是会带来一些麻烦,也能忍受。正是彼此互相麻烦着彼此,而又不断让自己的虚荣得到满足,人类社会才充满了生机与乐趣。
图4 那段时间我们的午饭,都是请了一个大姐来给我们做。头天可以点菜,周五吃面条。我每天都起得很晚,起来的时候才看到大姐在微信群里问有谁过去吃饭。大姐每次都发语音,每次都说同样的话,问有谁来吃饭。也有时候如果有谁出去办事儿的话,就会很早在群里跟大姐说今天不过去吃饭。后来在 sen 的带动下,我们都开始吃草。是由大姐根据 sen 的安排来做的,非常健康。而且下午的时候我 小武还会跟着 sen 出去跑上四公里。L 每次来了也会很积极响应。L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人多的时候不会扫大家的兴,并且会将气氛引向高潮,比如就拿吃草这件事来说。他也是一样。但是到了下午的时候就扛不住了,开始怂恿大家去附近的麦当劳下午茶,然后就买回一堆的鸡腿鸡排汉堡薯条,补上他中午少摄入的卡路里才算甘心。而随着这种吃草情况的继续,也或许是那段时间 D 是真的有事情每天不能来公司吃饭。但是我们经常打趣的说是因为吃草,D 都不回来吃饭了。
图5 这是有天 sen 的妻子来公司的时候在白板上画的,后来我们都觉得很有趣,就没有擦掉。再后来也不记得是谁在边上还补上了几个字“熊猫撸串”。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日后大家合伙开个串店就叫“熊猫撸串”。然而紧接着就是公司的不少人陷入了疯狂的炒邮币,白板上也被写了各种的邮票的名字和价格。又过了一段时间,随着邮币市场的崩盘,那些数字也都被擦掉了,最后留在白板上的,只有这只熊猫。
图6 那段时间每天下班走出艺术区,都会看到远远的西山。那时候没有什么加班,大多都能看到落日与晚霞,还有时会看到好看的火烧云。更多的情况是大家一起去吃晚饭,偶尔是我和小五或是 Y 一起走。反而是自己一个人走的记忆不太多,也有种可能是因为我那段时间经常住在工作室而较少回家的原因。曾经也有不少次大家说要去爬山,就像说一起出去玩团建一样,说来说去,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这应该是那段时间工作中最为遗憾的一件事了。当然,对于并不繁忙的出差来讲,如果将其理解为团建其实也倒是能够说得过去。
图7 当时工作室二楼的床正对着的窗户。二楼当时还有韩国人 X 的手账,上面有他很认真做的工作笔记和绘制的草图。尽管素未谋面,但是能够感觉到他应该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后来又拿了个电视过去,Y 还把他的 ps4也拿了过去,我每次上去的时候都看到他在刷召唤之夜来消磨时间。而我则玩了一段时间的勇者斗恶龙系列中那个很无双的一作。晚上在工作学习过后,我经常洗漱一下,然后就躺着看书。夜里的时候,外面经常有人巡逻,有时会有手电的灯光不经意划过,一开始的时候还是吓一跳,慢慢也就习惯了。看完书如果还是睡不着,我会听一个名叫“鬼影人间”的网络电台节目。当时最喜欢的一个专题就是“鬼影在人间”。主播会念很多不知真假的读者来信,信中都是讲述各个听众所曾经遭遇的灵异事件。其中有些很真实,而有些不免有耸人听闻之嫌。但不管怎样,在安静的夜里,一个人在安静的工作室听这些东西还是蛮有趣的,只可惜遗憾的是从来未曾让我有过恐惧之感,权且都只能当做故事来听。莫非只能用我的阳气太盛来解释,又或者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吧”。不管怎样,恐惧的感觉离我越来越远却是事实,有时觉得也是蛮可惜的。就像是最近看的《昆池岩》,大家都说很吓人,可我还是感觉不到。真是怀念小时候看了恐怖片,夜里害怕,在胡同中狂奔跑去上厕所的体验。看来我若是还想找回心跳的感觉,怕是要玩一些所谓的很邪门的灵异游戏了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