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回拾遗 [1]

11/25/2017 ☼ 回忆怀旧随笔

好像已经很久没有为自己写一些什么了。总是一直在忙于写一些更广为人知的题材。但真正让我乐此不疲的却是不断地自我思考,自我剖析,与内心的对话。仿佛只有这样的思路继续延续,才让我有活着的感觉。尽管也有人评论我之前的这样的近乎于流水账一样的文章看起来实在是太水了。平淡到让人看了昏昏欲睡,可我总觉得这一类东西我之所以写下来也并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目的只是希望自己在将来老了,老到糊涂了,痴呆了。能够重新打开这些文档,就像尘封的记忆宝藏,体会重新经历人生的体验。

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翻看以前的日志,那些写起来即无趣看起来又无聊的流水账日志,总能让我在重温的时候后悔当初为啥没能再多写一些细节。或许是个人经历的缘故,我很在乎那些细节,有时候经过别人提醒,猛然间回忆起往事中的一个小细节,都能让我高兴半天。像是在书的夹缝中发现儿时的成绩册一样。让我一下沉浸到当时的时间维度之中,陶醉很久。但同样的我也发现,我们的记忆的确是有流失的,这点是无法且无可避免的。那么对于我这样一个在乎回忆的人而言,把生活中的点滴都整理记录下来,也就看起来是那么的必要了。

大可以将其看作是我的回忆录,但我认为其与回忆录所不同的是,更多的并非完整人生的记录,而是场景的描绘,描绘我依然记得的人生中的一幕幕。

如果使劲儿的去回想,那么我所能够想到的大概是在幼儿园之前,隐约记得当时曾经有过很短的一段时间和我妈住在我们院小北门边上,也就是后来礼堂东北角后面那排平房的小宿舍。当时并不是经常住在八一厂的,应该是更多的时间住在右安门。只有偶尔才会住回八一厂。并且当时的那个小宿舍分到的只有半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宿舍”,我还能隐约记得和对面的阿姨之间是拉有一个帘的。并且能够记得的场景是我在宿舍的门口骑小车,那种三个轮的。大人们在洗衣服,然后好像是要出发回我奶奶家的样子。

那时候之所以回八一厂一趟更多的还是回来洗澡。因为那时候冬天洗澡还是很不方便的。大家都是在单位的浴池洗澡,而我则是由我妈带着我回八一厂的公共浴池洗澡。对浴池的记忆则是我在洗澡的时候玩女浴池地上的长长的头发,我用那些头发筑成大坝,阻止水流流入下水道。

写到这里我有些拿不准的一点是,在回忆中经常会因为关联而触发产生新的回忆,那些回忆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线来走的,照理来说是应该放在后面来写的。可是我比较担心的是等叙述到了那里时,我又会忘记去写那些事。所以我决定一旦有什么想到的,还是先给记下来,哪怕将来有机会再做顺序上的调整和去重,但是尽可能的不要有什么遗漏才是关键。

说到小北门,是因为以前八一厂的北门是堵死的,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记不得了。只记得大门一直由一个大铁门封着,外面是一个冷饮批发站。好像是可以从大铁门下面的缝爬出去。这种从大铁门下面的缝爬出去的情况很常见,在我奶奶家那边无论是二小 三中还是玛钢厂,那时候很多场所都会用大铁门封着而阻止外面的人随便进出,对于我们而言大多是通过这种手段来突破。能够进到禁止进入的地方去玩,也是乐趣所在。

小北门是由于北门的封死,在北面开的一个小侧门,大概位置是在现在干休所小门的位置,只是出门的途径是从一条稍微有一点斜的小路斜插过去的。小门的两侧有高高的杨树,但是小学时候出入小北门的次数确实有限,因为更多的都是走南门。那个时候南门是正门,无论是去奶奶家还是姥姥家,还是上下学。我对于出入小北门的回忆只有这样几次。一次是 S 来我家玩,他妈送他来我家。小时候招待小伙伴来家玩是一件特别让人激动的事,可以把平时介绍的我家这边好玩的东西带他参观。会特别热情的带朋友参观自己的房间,展示自己收藏的玩具和漫画。临走是由我和我家人一起送他回家,但是在那次回去的路上我爹好像有些不太高兴。与我而言当时的理解似乎是因为觉得送他回去很麻烦。当时并不太能理解,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人们的交往是分三六九等的。比如我可能并不太想和身边的某些同事或者朋友走得近,因为可能本身就玩不到一块去。但是若是两家的孩子反而走得很近,那么大人要不要为了孩子而来往呢?至少当时而言从邻里关系而言,两家人都做到了。虽然在当时的我看来,只要在奶奶家 S 的家人就会把他送来我家玩,我也经常去他家玩,我家和他姥姥家住街坊。而他的父母和我爹也是从小的同学,在当时的我眼里看来,大人们只要彼此有来往都是没有远近一团和气的。那是因为我们并不懂得大人之间的人情冷暖,只看到了表面。我也愿意相信,他们是在孩子面前做到了足够的“走面”没有让大人之间的隔阂成为我们孩子之间来往的羁绊。

这其中也包括后来的 W 和他家人一起来我们院看电影。更是因为孩子的来往而引发家长之间的社交。我不太清楚现在的家长们是如何处理这种问题的,孩子跟着父母走,父母去哪,他们去哪儿。孩子并没有过多的自我选择权,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周末父母带着去走亲戚看朋友,孩子也只能跟着。不知道为啥,我从身边的同事的口中,也感觉现在的家长很少带着孩子走亲戚看朋友了。家庭这种社会单元之间的交流互动似乎变得少了,变得更加独立了。可能只是我的个人感受吧,也许并非如此,但愿吧。

总之我觉得这里可以将儿童教育中儿童关系的扩展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父母社会关系驱动型,一种是儿童自我扩展型。前者是父母的社会关系带来的儿童关系扩展,比如我后来通过我妈的同学关系认识的 L 。其实 S 也可以算是父母社会关系带来的。而后者就比如我小学时候的同学 W 。但最终一般都是父母关系在,而儿童关系并不走近。或是儿童关系保持,而父母关系并不走近。很少会有两家人都持续走近的情况。但重要的是,父母能在这其中,尤其是后这种给予儿童足够的妥协,愿意为了儿童的社交关系而解除另一对父母,这是难能可贵也是重要的。


All Rights © Justin Bibi, 2020. Please do not use without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