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回拾遗 [8]

4/21/2019 ☼ 回忆怀旧随笔

最近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想翻译设计类文章的冲动,有时候即使找好了内容,选好了文章,一旦放几天,就没什么感觉了。总是觉得很多设计类的文章时效性太强,大部分谈到方法的或者工具的,都是如此,尤其是涉及到 UX 以及 UI 的更是这样。所以更倾向于找一些偏理论的或是跨界的内容来翻译。总感觉那样能够有更多的“不过时”的内容留存下来。也可能有人会觉得那样的东西太虚了,有点不切实际,但我不太想理会了,翻译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

还有个让我头疼的事,就是哪怕我再怎么加油去做译文,也抵不上不有讲述自己的故事来得过瘾。所以大概频率都是翻译一篇文章,然后用好几篇自己的故事来补偿。于是我就担心到最后自己的博客充斥着全都是围绕自己的感受所写的文字。可能有某些冲着我的译文来的朋友,到了之后发现全是我自恋一般的自说自话,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到最后自己的博客风格也变得不伦不类的。文学性(有点恬不知耻的说法)和专业性(主要围绕设计相关的行业文章)掺杂在一起。所以我就经常考虑要把自己的故事单独在放到一个站点上,哪怕是个公众号也好吧。不行,公众号太高调了,就仿佛在宣告“我要开始写东西了,大家都来看”。我只是想安静的记录感受,如果高兴,发给身边的人看就好。如果有谁误打误撞进来看看也无妨。那么结论是什么?可能还要继续在这里写下去吧。也许有天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对于写作的热情高于了设计,甚至可以平起平坐的时候,那么到那个时候我再把内容单独放到一起也不晚。

好了,继续上次的回忆。

说到冬天,又让我讨厌的事情。一旦下雪,积雪就会覆盖地面上的一切。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或者至少对于我来讲就不那么愉快了。因为出了我奶奶家的胡同口再往南,一直走到大马路上。这里介绍一下布局,我奶奶家那边的胡同都是类似并排放置的鱼骨那样的结构。每一条小胡同就像那种最细的刺,然后两端是鱼的中间的一根粗骨头。那粗骨头的一端再出去才是我们称之为“大马路”的地方。因为其宽度要比出了胡同的那条马路要更宽一些。用单位来描述的话就是,胡同-两人道,马路(出了胡同的)-一车道,大马路-两车道。不过尽管如此,好像记忆中却从没有出现过马路上错不开车的情况。大概还是因为那时候车太少了吧。记忆力大部分车都是停在大马路上的。

在前面提到的大马路的边上有一个用栅栏围起来的长条形的小花园,那个栅栏后来还出过事故,这个后面再讲。我们经常会在那个小花园里游荡,但是一下雪你就不知道被雪覆盖的地面上有什么东西了。最让我担心的就是不小心踩到屎。有时候还有像屎的红薯皮。(比起踩屎走运多了),但大部分情况踩到的是屎,也分不清到底是人的还是狗的。一旦不小心踩到就要尽快抹除,但是还不能被一起玩的伙伴看到。不然就会引发“轰动”,大家就都会躲着你。嫌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算是开启了一轮新的“捉人”游戏,你一下就变成了捉人的一方。大家嘻嘻哈哈的躲着你,时不时的过来挑衅一下。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霸凌,当时也没这个概念,就是感觉好倒霉。当然第二天大家就都忘记这个事儿了,又愉快的玩到一起了。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类情况,我都很谨慎的在雪地上走,仔细观察确认地上的可疑突起物,以及任何颜色不自然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次在外面玩完,一起去邻居家玩。结果到他家之后,他姑姑一进屋就说屋里有臭味,然后就说是不是我在外面踩屎了。我极为不喜欢那个女人,对我们这些去她家(也不能算是她家,应该算是她哥哥家)玩的小孩都很嫌弃,一点都不像有些伙伴的家人那样友好。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我们当时有做出任何现在所谓的“熊孩子”的行为。结果实际上是她儿子在外面踩屎了。然后她又闭嘴了,不再聒噪了。

一年级的时候组织春游,大概是去大观园或是陶然亭,总之忘记了。我家人给了我钱报名,应该也就是5毛钱的车票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等到了班里交钱的时候,我忽然不想去了。觉得和同学一起出去没意思,更想在家待着玩,因为好像刚开始上学时候就是有点厌学,觉得学校好无聊,每天上课简直就是煎熬,好想回家玩玩具。当然课上的时候还能被讲课的内容所吸引,但是一下课,因为我的性格很内向,没什么能玩到一起的伙伴,所以就又很无聊。不善交际。这种状态直到我大概三 四年级才有所改善。

于是这算是我撒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谎吧,我说“我家人不让我去”。对于这样一个蹩脚的理由老师自然不太相信,但是还是没收我的报名费。于是我用报名费在校门口买了一串糖葫芦和一根冰棍。结果过了两天,有天放学我奶奶去接我的时候,见到老师,才得知真相。但是也没办法了,毕竟报名都结束这么多天了。回家之后告诉了我爸妈,但是记忆中他们好像也没太说啥,可能是能理解我吧,就是说我不该撒谎。然后问我钱哪里去了,我说了真相,他们还笑着说我有鬼主意。于是这个梗在那两年的每逢五一、十一、春节亲朋好友团聚的时候都会被他们拿出来讲。


All Rights © Justin Bibi, 2020. Please do not use without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