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难忘的候机

4/27/2016 ☼ 感情思考设计学习

清明前赶回北京,因为计划清明要和女朋友去乌镇看当代艺术展。这次展览有不少我喜欢的大师,所以心情还是有点小激动的,再加上这次来德阳出差和女朋友也算是在正式交往后第一次的小小分离。都说新婚不如远别,小别胜新婚,可能我还是不够诗意吧,还是觉得能够相聚在一起更好。分开几日,四年倍增的同时又格外的难受。ly 似乎也是能够察觉这些,于是同意我清明回来和女友外出游玩,挺感谢的。 好了,虐狗的话就说到这里。还是说点有用的吧,毕竟这篇文章是归类在学习笔记里面的,而不是随笔。本来2030的机票到北京就要2330了,雪上加霜的是又因为管制推迟到了2130起飞,估计到了北京得凌晨了,真希望是愚人节的玩笑,可惜并不是。机场的 wifi 又连不上,也是邪门。手机可以正常链接,不知道为什么笔记本就是打不开登录页面。Chrome 和 Safari 都是一个德性。于是索性打开 Ulysses 敲敲文字。 其实这是后来又发生的一次,不过这次飞机并没有延误,只是我去的过于早了。

平时常会有一些想法随手都记在了奇妙清单和锤子便签里,不知不觉积攒了很多。也没时间整理,正好借着这个机会都写写吧,就是在机场思路不是十分清晰,大家多多包涵。可能里面也会混杂着不少的吐槽,去粗取精,将就看吧。

首先谈谈关于设计中的修改

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所遇到的修改需求大多来自反馈,而反馈又来自客户、数据、外部、内部等诸多方面。作为设计师条件反射似的第一回应往往都是:“不改,坚决不改。”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自己倾注了心血,付出了时间所产出的劳动成果都是一样。 而我一直在做,并且想做好的是建立一个自己的良好的设计流程。那么在这里,关于解决方法。其实可以参考一个例子,就像我们经常在一些大型设备上有一些操作步骤,1、2、3。。一步步按照步骤来。有些都是一些很简单的流程和步骤,但是依然要贴在操作台边上。目的就是让你在操作前看着操作步骤,一步步来,减少出错的几率。毕竟人脑是不可靠的。 所以我也在想,是不是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的某些地方也是需要这种类似的操作步骤的呢?强制性的保证思考。 就比如上面说到的那个场景,我们的惯性思维或者说出于自我保护、惰性、认知偏差等等原因。反射性的拒绝修改,拒绝思考。那么我们就不妨给自己定一个规矩。再遇到意见反馈的时候,先不做决定。不管是在什么场合,只要是接收到意见反馈,都记录下来,然后汇总整理。找一个时间,对每一个反馈去思考分析。这个意见我如果决定不改,那么是什么理由支撑我不改。如果我要改动,那么我要改动,要改动到什么程度?这背后又是什么理由在支撑。去抠每一个隐藏在我们惯性思维和理所当然背后的因果联系。 这就和我们平时观察别人的设计作品时一样,多动脑,多问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

敏感的设计师

关于这个话题是一直想要说的。设计师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可能身为设计师的自己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太过于异于常人的方面。而对于和设计师稍微打过交道或者经常在一起工作的人来说,也许设计师就意味着事儿逼和强迫症吧。当然,如果你是“圈外人”,工作和生活上和设计师都没有什么过多的交集。那么可能对于你来讲,也许连设计师和艺术家之间的区别都分不清呢,也许还会觉得设计师也是疯疯癫癫神神叨叨想起一出是一出的呢。(时至今日,如果有人还会评论我的工作需要所谓的“灵感时间”的话,我一般是会有些不爽的。因为要么是对方不够了解设计师,要么就认为我是个不够成熟和专业的设计师。) 唯有一点,是我越来越感到确确实实的。那就是作为一个设计师,一定要有异于常人的敏感性,一定要足够“敏感”。这里的敏感当然不是指身体上的敏感,别想歪了。是指对于种种不适的“敏感”,要能够察觉出一件事物,一个流程,一个细节带给我们的哪怕千分之一秒的迟疑、不快与阻碍。 就像不同的人耳朵能分清不同层次读的音阶具有不同的音感,又像不同的人眼睛能分清不同层次色阶所具有的不同色感一样。那么对于体验,一种需要发挥我们身体五感以及身体本能和过往经历乃至记忆再经过大脑处理后产生的一份综合结果。这一系列的过程中的敏感性,即能够察觉细微不同的能力。正是作为一名设计师所需要的。 固然在设计中,有各式各样的方法、理论、数据作为引导与支撑。可我相信,无论是谁都不得不承认。虽然设计不同于艺术,设计师不同于艺术家,但之所以依然有不少人将他们搞混淆,是因为他们的共性。那就是两者都没有可以明确推导结果的公式可寻。尽管经过前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能够很快的在一个大方向上有迹可循,可当走到尽头,站在一个所谓的终点的圆点里时。对于想要完善这个结果的,想要在这个大的圆点中不断缩小这个圆点途径一个个“更佳”的结果,逐渐接近那个所谓的“最佳”的点的有理想有追求的设计师而言。这里能够依靠的更多的或许就是我们的“敏感”了吧。 就像是我们掌握了解题方法,拥有了计算工具。我们可以高效精确地解开各种难题,但是我们面临的难题却需要你用这份“敏感度”去探知。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种“敏感度”还是挺重要的?我也想过,究竟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这种敏感度呢?除了细心体会观察,除了一次次的反反复复。抛开不负责任的天赋一说,也许只有把这一切退给用研来解决了吧,尽管我并不十分相信,尽管我总觉得大部分不靠谱的用研会将我们的设计引向不知所谓的歧途。(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All Rights © Justin Bibi, 2020. Please do not use without permission.